华东地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本次会议,来自华东地区的同济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
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沙洲职业工学院(排名不分先后)共计11所在信息化领域高影响力的高校
与金智教育签订了“智慧校园”项目启动书,
意在汇聚更多高校信息化建设思想,打造开放、活跃的新生态系统,共同开启校务管理2.0时代。
(11所高校代表与金智教育常务副总经理黄坚共同触碰“校务管理2.0”能量球照片)
来自东南大学信息中心的王建主任在签约现场发表感言:
“我们做教育信息化的初衷是什么,最近经常听到不忘初心这句话,我觉得金智的这次转型,
正好回到了教育信息化的初衷,教育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为学校的教育、学校的科研管理和
师生生活服务的。所以说回归到服务才是我们做教育信息化的初衷。
希望金智的这次转型能够给我们学校的教育现代化
提供更加个性化更加主动化和更加精准化的信息化服务。”
签约仪式结束后,会议分别围绕信息化应用、学工业务、人事业务的管理工作转型展开讨论。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人事处处长包平、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谢锡浩、
南京理工大学人事科科长胡晨、同济大学资助中心李博老师等专家
对应各自工作领域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我国人口基数大,贫困家庭多,很多高校存在贫困生资助问题。
为了贯彻“十三五”规划精神,我国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资助格局和“多元混合”的资助模式。
未来我国也将逐步推进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建成以学籍为基础的全国学生自主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与人口、低保、扶贫等部门信息系统对接和信息共享,为确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技术支持。
但是,我国目前在“精准资助”工作推动中仍存在学生思想误区、经费人力投入不足等问题,
“高校精准资助”急需改革。
在学生工作的圆桌会议上,
来自华东三区学生工作的专家们针对“学生精准资助”作了热烈的讨论。
来自同济大学资助中心的李博老师一直从事资助相关工作,具有深入的实操经验,
他为学工分会场老师们分享了如何思考受助学生多维贫困问题和破解方法。
扶贫工作贵在精准,所谓精准,就是不再基于感性、认为的认知判断,
而是基于客观、量化、大量的数据积累与分析。除了“精准资助”,
高校的学生工作也需“精准管理”,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谢锡浩与在座老师
讨论了“数据分析”如何围绕学生的综合评定等领域支撑学生工作管理。
会后,金智教育常务副总经理黄坚在采访中表示,
金智多年来,已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多家高等学府
达成合作意愿并开展项目实施。主要结合“大平台+微应用”的模式开展业务工作,
目前大平台提供个各种应用统一的接入规则,金智有统一的开放能力进行组件调度,
同时,针对管理也有统一的管控和运维服务监控的服务。
接下来金智将围绕“人的生态”、“互联网终端切入方式”、
“大数据分析与课程”等开发新产品。明年4月,金智会发布上线新产品。
宁波大学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杜晓毅老师表示,
本次会议邀请信息中心、人事处、学工处共同参与,这是贴合实际的。
本次会议中提到的“大平台+微应用”模式也是当前各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
可选择的量力而行的路径之一,并且通过信息化、数据融合方式进行管理及服务流程的再造,
将管理重心、服务重心逐渐下移,赋予一线部门一定的自主权,将自上而下的管理力与自下而上的
执行力形成真正帮助师生完成工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向心力,
才是切实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二选择。
(宁波大学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 杜晓毅)
来自安徽审计职业学院网络中心的许强主任则认为“大平台+小应用”,
应用的扁平化是信息化建设未来的必然趋势。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中心的候效礼主任表示
现在高校从管理走向服务,碎片化服务,大平台,
微应用在现在的应用中已经证明了是符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的。